上个月颁奖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翻译类作品出现了空缺。评委会事后解释,在对所有作品进行了认真审读和反复讨论后,认为没有出现达到获奖标准的作品,因不愿降格以求故出现空缺。然而,昨天从青岛抵沪参加第7届CASIO杯翻译大赛颁奖仪式的翻译家林少华,在现场解析译作时,突然将矛头转向鲁迅文学奖翻译奖项全部空缺这一事件,并以自己如何“败走麦城”的亲身经历,道出其中原委。
送选不合规定还是没读过
林少华提出,鲁迅文学奖设立的翻译类奖项是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。在一次评奖中出现全部空缺是否正常?比这更蹊跷的是,相关翻译界人士对这一不正常的现象三缄其口,一律保持沉默。林少华说他比较同意青年翻译家、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黄昱宁在网上所述的观点——“现在的翻译水平没有滑坡到如此程度,不至于一部作品也评不出来。”在他看来,在一些最终入选的作品中,有丝毫不逊色于前辈译者的翻译佳作。那么,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隐情呢?
接着,林少华回忆了自己的译作《奇鸟行状录》(村上春树著)最终落选的经过。作为村上春树作品的“翻译专业户”,林少华被《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》一书收入,并认为他“准确到位地再现了原文的独特风格”。正因如此,山东作协将其翻译、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《奇鸟行状录》送去参评“鲁迅奖”。然而,《奇鸟行状录》不但没有获奖,连初选也没有进入。
何以如此呢?在询问中,林少华了解到,落选是因为没附原文,当他告知对方原文复印件就夹在送评的书里后,对方承诺找到后会补入初选名单,然而3个月后当林少华再次致电询问时,对方的回答是送的原文不全,才20页,按规定应提交原文全部。林少华觉得哭笑不得,因为《奇鸟行状录》原文厚厚三本,根本做不到全部提交,何况还要复印10份。他认为,评判一部翻译作品的水准,专业评审一般只需比照原文20页左右即可得出结论,而且“鲁迅奖”原本也没有要求提交原文的全部。他由此想到杨自伍先生耗费10年心力,译出煌煌8卷本巨著《近代文学批评史》,若要是附上雷纳·韦勒克原著加复印件,该是如何壮观的景象呢?最后,林少华无奈地笑道,尽管翻译圈都认定《近代文学批评史》是部伟大的译著,最终没入选大概也是因为送选“不合规定”吧?
林少华表示,像刘瑞洪翻译的《理所当然》(埃利蒂斯原著)、张文宇和黄向荣翻译的《万有引力之虹》(托马斯·品钦原著)、钟志清翻译的《爱与黑暗的故事》(阿摩司·奥兹原著)这样在读书界引起关注的名著佳译,是不是真就到了应该被摒弃的地步?究竟是评委们真在“坚持宁缺毋滥”,还是根本就没有读过?
不少佳作湮没于“宁缺毋滥”
记者就此查询了鲁迅文学奖翻译奖项的入围名单,其中不乏佳作,如中央编译出版社组织多人翻译的《剑桥美国文学史》(多卷本),刘积源、祁天秀翻译的《你不能再回家》(托马斯·沃尔夫著),朱建迅、李晓芳翻译的《纠正》(乔纳森·弗兰岑著),胡南平翻译的《荣誉之剑》(伊夫林·沃原),宋瑛堂翻译的《近距离:怀俄明故事》(安妮·普鲁著),江宁康翻译的《西方正典》(哈罗德·布鲁姆著),金隄翻译的《尤利西斯》(乔伊斯著)……这些毫不逊色于前辈大家、填补空白性的重译和首译,就这么湮没在每一届所谓的“宁缺毋滥”中了。
最后,林少华斗胆说明,翻译奖的空缺并非因为翻译水平不够造成的,而是评奖本身出了问题。鲁迅文学奖的宗旨,是为鼓励优秀中篇小说、短篇小说、报告文学、诗歌、散文、杂文、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,鼓励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。既如此,那么主办方起码应该做到对每一部参评作品都认真对待。一句话,不能让参评的作品遗漏,这是最基本的。“希望鲁迅文学奖对得住‘鲁迅’二字!”林少华最后忿忿地说。 |